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论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突出特点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 美国联盟战略探析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015, 49 (10): 49-56.  
    摘要2188)      PDF(pc) (5639KB)(2660)    收藏

    冷战后美国的联盟战略,尤其是美日同盟,对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形成严峻挑战。如何认识和应对美国的联盟战略,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之所以热衷于推行联盟战略,就是力图通过联盟维持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巩固美国的世界霸权,对战略目标形成绝对优势地位,并通过联盟实现责任和风险分担。美国推行战略联盟的策略,是以意识形态、政治价值为导向,以地缘政治为基础,以经济军事援助和安全保障为纽带,并以各种灵活的方式推进。要积极应对美国的联盟战略,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它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和全球霸权地位的本质,高度警惕它的严重危害性和危险性,善于化解它的挑战,积极推动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结伴”战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试论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的
    内涵和条件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013, 47 (7): 68-74.  
    摘要1841)      PDF(pc) (1488KB)(1628)    收藏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战略机遇期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是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其核心内涵是和平、安全与稳定。重要战略机遇期一般可能呈现稳定状态、次稳定状态或不稳定状态。纵观国内外大势,我们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次稳定状态。中国要维护和延续重要战略机遇期,促使战略机遇期从次稳定状态转向稳定状态,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利益汇合点和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增进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互信,进一步增强稳定战略机遇期的积极因素。要防止战略机遇期从次稳定状态滑向不稳定状态,需要努力化解冲击战略机遇期的消极因素,不断增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与和平发展的军事力量,探索维护战略机遇期的保障机制,统筹兼顾国内外两个大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成功之道:明确的办刊方针和
    准确的学术定位——我在《教学与研究》当主编的一点切身体会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012, 47 (6): 94-96.  
    摘要1738)      PDF(pc) (669KB)(1542)    收藏
    《教学与研究》是一本具有优良传统和很高学术地位的杂志,在学术界、理论界,尤其是在高校,具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得到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与其60年来各位编者和作者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也得益于一大批忠实读者的厚爱。总结一下它的成功之道,我个人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其明确的办刊方针和准确的学术定位。本人有幸于2001年9月至2006年3月间担任该杂志的主编,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持编辑部工作之后,就发现各位同仁一直为杂志的定位而苦恼。众所周知,杂志的编者最关心两个问题:一是杂志学术地位、学术影响、理论深度,包括其转载率,引证率、学术界的口碑、相关部门的评价;另一个问题是杂志的发行量。前者涉及名,而后者涉及利。要真正做到“名利双收”,是非常困难的。只注重普及性的文章,发行量会大一些,但在学术界、理论界就会没有地位,一些知名专家和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也不愿意把好文章放在这里发表。而如果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发行量则有可能上不去。为此,编辑部经常就有关问题进行研讨,乃至激烈的争论,还广泛听取读者、作者和相关部门的意见,举行了一些专题探讨的座谈会,请不同方面的作者、读者出主意、想办法。记得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座谈会,就受到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一些知名的老专家和中青年学者都出乎意外地应邀参会,杂志当时的主管、主办部门的负责人也到场指导。从与会者对会议的重视程度和对杂志寄予的厚望,可以看出杂志在学术界和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就我个人而言,这也确实是对杂志的一次再认识。一方面,为有幸成为这样一份杂志的主编而自豪,同时又感到继往开来,继续办好杂志的责任重大。编辑部的同仁以年轻人为主,多数人对这本杂志的传统缺乏全面的了解。我们就走访杂志的老编辑,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以上的工作,我们了解到这本杂志曾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国家教育委员会)直接主办的少数理论性杂志之一,其地位比较特殊,有过非常辉煌的发展时期,但我们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本杂志正面临着转型。过去那种比较特殊的地位、待遇和辉煌已不可能再现。它由具有比较特殊地位、特殊身份、特定资源的杂志转变为一本“普通”的杂志,面临着同类的或者相类似杂志的激烈竞争和挑战。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积极应对挑战,尽快实现杂志的转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次令人难忘的座谈会,是在北京郊区举办的。那是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的美好季节。与会的主要是中青年学者,他们在会上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为办好杂志出了不少的好点子,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和帮助。会议休息期间,作者与编者一起漫步在溪流边、花树下,呼吸着沁人肺腑的新鲜空气,饱览着令人陶醉的春光美景,共同探讨办刊的思路和繁荣学术的举措,真是令人流连忘返。经过反复的研讨和深入的思考,编辑部在以下几个问题达成了高度的共识:第一,明确了本刊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综合理论刊物。也就是说,杂志应办成高水平的大型马克思主义综合理论刊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都是本刊涉及的主要领域。而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主要的发行范围,应该是我国高校,同时兼顾各级党校、社会科学院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杂志要力求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宣传的重要阵地。这无疑是《教学与研究》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优势。坚持这一传统和特色,杂志就有了一个正确的办刊方针。事实上,由于我们坚持了这一办刊的方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其转载率、引证率一直名列前茅。不少著名的专家学者都把自己的最好文章放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并将《教学与研究》作为重要的学术平台。第二,明确了本刊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定不移地直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教学与研究》既注重研究,更注重教学。准确地说,是力求围绕着教学进行学术研究,而教学的主要领域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兄弟杂志相比,《教学与研究》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依托教学、服务于教学。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一个明确的领域,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和教学对象,从而保障了《教学与研究》相对稳定的发行量。这是其他兄弟刊物所不具备的条件。当然,为教学服务,还有服务好坏的问题。服务得好,人家才读你的杂志、订你的杂志。否则,就没人愿意读,没人愿意订。这一思想明确了,我们就在为教学服务方面下大力气。每当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和改革时,我们就请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对调整、改革的情况和指导思想进行权威的解读。每当新的“教学大纲”颁布,我们就请相关的专家进行深入细致的阐释,以帮助任课教师正确地理解和落实新的教学大纲。每当一门新的课程开设,我们就请相关教材的编写人员就教材的主要宗旨、要求进行必要的说明,并请名师专家逐章地撰写辅导材料。杂志还开辟了“教学难点解析”的专栏,专门解决老师和同学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忆往,还有一件令人难忘的事——那就是编辑部的全体成员集体去天津参加研讨会。会议由《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与南开大学联合主办。天津的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踊跃参加了讨论会,会上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为搞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办好《教学与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一些意见和建议形成文字,陆续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几年过去了,会议的活跃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为了贴近教学第一线,我们还和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举行研讨会,并请一些对此有专门研究、体会较深的教师撰写文章在《教学与研究》上刊登,其中包括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文章。由于几年来一直坚持这样做,使杂志深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同时,也保障了杂志的稳定发行量。作为编者,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这是《教学与研究》的根基所在。绝对不能因为过分地强调所谓的“学术性”、“前沿性”而动摇这个根基。第三,明确了本刊需要与时俱进,拓宽领域,突出学术性与前沿性。随着新世纪学术研究的日益繁荣,尤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便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开展学术研讨。应该说《教学与研究》完全具备承担这一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的条件。如果刊物只停留在一般性为教学服务的定位上,那么就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也辜负了相关作者和读者的殷切希望。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教学与研究》要承担这样的责任,必须拓宽领域,提高自身的学术性和前沿性,争取把相关领域最好的文章吸引过来,发表出去,服务于读者。这一时期,我们除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为主体,还积极拓展了杂志涉及的学术领域。例如,根据教学的需要,加大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专门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策划撰写了系列文章,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我们加大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方面的内容,使之成为杂志的新的增长点,使杂志的内容和涵盖领域更加饱满充实。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当然,新增的内容并没有挤占原有内容的版面,因为我们适时地根据需要扩大了版面。尽管由于没有增加编辑力量,而使编辑的工作量大量增加,但各位同仁丝毫没有怨言。回忆起往事,至今仍对各位同仁的支持与配合怀着一份深厚的感激之情。要保证杂志的学术性和前沿性,关键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和良性机制。我们努力吸引一流学者把自己最得意的文章投给《教学与研究》。而由于各领域的一流学者陆续在本刊上发表文章从而形成一种整体效应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一流学者就会以在本刊上发表文章而自豪。与此同时,我们也特别关注各个领域的中青年学者,积极推出他们的研究力作。我们努力做到把文章的学术水平和质量放在第一位,不以知名度的大小论“英雄”,从而推出了一批中青年学者的好文章。为了突出学术性和前沿性,我们加大了策划的力度,其中包括整个编辑部的年度策划,半年策划和每个编辑的个人策划。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一些专门的栏目和重点专题文章,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为了扩大《教学与研究》的影响,我们还同一些教学和学术机构联合主办了学术研讨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国内十余家国际问题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共同发起和举办了中国国际问题论坛,《教学与研究》同新浪网等一起作为支持媒体参与了论坛的工作。第一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和平崛起与国际战略”,第二届的主题是“多边外交与中国的外交政策”。这两期的主要会议论文和学术综述均在《教学与研究》上集中发表。引起国内外的密切关注和强烈反响。其中一些文章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同时,《教学与研究》还同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学者论坛、国际政治青年学者论坛等联合举办了几次学术研讨会,并在《教学与研究》上为其开辟了学术专栏,专门发表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文章得到广泛的好评,而且通过这一举措把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特别是其中的佼佼者稳固地吸引到杂志的周围。从而使杂志的作者队伍后继有人,不断发展壮大。《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既是一个能够编出好文章,办出好杂志的战斗集体,又是一个大家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大家庭。大家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里既有激烈的学术争论和思想交锋,也有工作分歧,唯独没有勾心斗角、互相拆台,因而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由于我出任主编期间,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院长,工作较为繁忙,一些本来应由我处理的事情却落在了编辑部同仁的手上,她们不仅没有怨言,反而给我以很大的关心、支持与帮助。每当我带着教学和学院工作的疲劳走进编辑部的时候,都有一种温馨的、令人轻松的氛围扑面而来。几年过去了,这种感觉依然难以忘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全球治理的困境与走向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010, (12): 32-40.  
    摘要1349)      PDF(pc) (1524KB)(2143)    收藏
    全球治理的主体应该是以主权国家为核心和主导、以联合国为主要合作平台、有其他各类国际组织、国际团体和社会群体参与的国际行为综合体。要防止全球治理"去国家化";全球治理的对象是需要各治理主体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要反对全球治理"政治化";中国要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妥善处理全球治理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0)
    6. 试析中国外交的价值取向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008, (10): 37-44.  
    摘要1183)      PDF(pc) (867KB)(1545)    收藏
    中国主张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不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友好相处;革命不能像商品那样输出和输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也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努力实现各国之间的独立平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是中国外交的基本价值取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为中国外交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7. 中美日关系与东亚安全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006, (3): 20-26.  
    摘要1262)      PDF(pc) (1238KB)(1679)    收藏
    东亚存在中美日在结构性、利益性和历史观方面的三大矛盾,如得不到化解会恶化我国周边环境、影响东亚安全。美日要调整其对华战略,理解和支持中国和平“崛起”。中美日应建立常规性高层对话机制,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美应采取实际行动敦促日本改变二战历史问题上的错误言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6)
    8. 多边主义与中国外交
    徐坚, 梅兆荣, 蔡武, 时殷弘,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005, (8): 5-29.  
    摘要1100)      PDF(pc) (2946KB)(2789)    收藏
    当前,由于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和中国正在更深入地融入世界,国际环境对中国内部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增大,同时中国外交对世界形势的影响力也在加强,因此,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研究在中国越来越受关注。但是,过去我们的学术力量分布偏于分散,在学术交流上我们亟需一个平台,既可以集合国内的国际问题专家一起探讨国际形势和政策问题,也可以在此平台上与国际上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沟通,使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走向世界。有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国内其他13家国际问题研究单位联合发起了国内首家一年一度、机制化的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05年首届论坛的主题是:“多边主义与中国外交”。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多边主义,积极推进多边合作,多边外交成为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次论坛上,学者们探讨了多边主义的学理基础和实践意义、多边主义与中国、中国的战略选择等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并取得了某些共识。在此,我们摘登部分学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并期望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发言摘要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东升博士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学与研究》主编李景治教授对论坛发言作了点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7)
    9. 深入认识列宁学说研究史的学术力作——评俞良早著《创论“东方列宁学”》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005, (7): 90-91.  
    摘要1050)      PDF(pc) (326KB)(1587)    收藏
    俞良早教授撰写的《创论“东方列宁学”》,是一部深入总结和认识列宁学说研究史的学术力作。首先,从新的视角评析了国外列宁学说研究。该著作研究和评析了20世纪20年代联共(布)领袖人物如斯大林、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对列宁学说的认识和阐释。认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正确地认识和阐释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布哈林肯定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思想;季诺维也夫阐述了列宁关于党领导革命的思想、关于党是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思想、关于党同无产阶级专政相互关系的思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加强党内监督和防治腐败的重大战略举措——解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004, (3): 34-40.  
    摘要1125)      PDF(pc) (1248KB)(1763)    收藏
    党内监督条例的发布是党中央狠抓党风廉政和惩治腐败工作、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党内监督理念的革新,监督思路的转变,监督力度的加强,监督制度的完善。值得关注的是:它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它实现了党内监督的制度化,建立健全了党内监督体制和监督运行机制;同时,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其特色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003, (7): 44-48.  
    摘要1097)      PDF(pc) (1077KB)(1787)    收藏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新教材(人大版)已经问世。与原来教材相比,这部教材新在什么地方,有何特色?不仅使用过原来人大版教材的“两课”教师和广大同学密切关注,而且专家、同行和相关读者也十分关心。本文拟就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其特色,以及使用这部教材进行教学和学习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12. 从十六大报告看中国对外战略的丰富和发展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003, (1): 14-20.  
    摘要1008)      PDF(pc) (777KB)(1677)    收藏
    党的十六大报告以对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国际环境的基本判断和客观分析为依据,提出中国对外工作的四项主张.这四项主张既充分体现了中国一贯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又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对外战略的丰富和发展.四项主张相辅相成,有机联系为一体,构成我国对外战略的核心内容.同时,四项主张也反映了中国对外战略的新态势,即更加突出中国外交的主要宗旨,更富于合作精神,进一步增强参与意识,更加务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8)
    13.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疑难解析》编写指导思想与特点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002, (11): 46-50.  
    摘要1036)      PDF(pc) (879KB)(1790)    收藏
    1998年以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全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教学和教材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好评。但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两个方面都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往往感到资料不足,特别是关于重大国际事件的背景、重要学术前沿问题的评介、热点问题的剖析,以及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的理论与方法的资料,就更不易搜集;对于学生来说,一本篇幅有限的教材也很难满足其日益增强的求知欲。因此,编写一本集知识性、理论性、前沿性于一体的教研参考书,已刻不容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努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002, (1): 20-21.  
    摘要956)      PDF(pc) (218KB)(1611)    收藏
    江泽民同志在“八七”重要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关于世界格局几种认识的解析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2000, (2): 43-48.  
    摘要1081)      PDF(pc) (570KB)(1628)    收藏
    本文认为要准确判断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必须有科学依据,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世界各种力量的新的分化组合以及时代的主题等因素判断,世界多极化趋势在继续发展。多极化被单极化所 阻断"、 耗散",单极等于 一超伴X强",世界向 非极化 "、 无极化"方向发展等说法,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应当看到,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16. 制度创新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重点目标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1999, (6): 12-17.  
    摘要1201)      PDF(pc) (556KB)(1625)    收藏
    本文认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重点目标应是建立健全相互制约和民主监督机制,其关键在于实现制度创新,即在坚持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具体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借鉴古今中外一切好的形式和作法,特别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宝贵经验;当前制度创新的重点是完善三大监督机制,即健全立法机关的监督功能、改革法律监督体系和完善舆论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17. 如何讲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1999, (3): 19-23.  
    摘要1081)      PDF(pc) (476KB)(1624)    收藏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是“当代世界政治”,本章是对战后五十余年世界政治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点的概括和总结。这一章的特点是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广、重点和难点多,容易同教材后面几章重复,不是很好把握。本文拟就这一章的教学思路、教学要点、重点、难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全球化进程对国家的影响
    李景治, 李鑫炜
    《教学与研究》    1998, (11): 33-38.  
    摘要1128)      PDF(pc) (507KB)(2057)    收藏
    本文认为:全球化对国家形成的挑战以及解决的方式将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未来国家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全球化进程不但突破了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的传统框架,否定了“国家中心主义”的传统国家理论,对其若干核心概念如主权、边界、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质疑,而且引起了人们对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认识;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的相互依存、科技发展、国际组织壮大、跨国运动与思潮、一体化与分裂主义等对现实国家构成了挑战;面对全球化的趋势,国家在形态、职能与相互联系方式上也必然进行调整,未来国家的形态、能力与作用将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与调整,即国家主权概念的变化、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地位与作用的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1)
    19. 论世纪之交的中美日关系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1998, (1): 37-41,64.  
    摘要1093)      PDF(pc) (722KB)(1731)    收藏
    本文认为:世界格局由板块结构转向支点构架,中国与日本地位的凸现,决定了中美日关系不会一帆风顺;然而,在历史的具体时间段中,国家现实利益往往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只要美国放弃错误的国家利益观,只要中美日在平等互利、互不干涉的基础上发展关系,就能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友好相处;美日国内利益体系的多元化和决策系统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外政策既复杂多变,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只要我们措施得当,就有可能促使其对华政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争取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有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第二国际内部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分歧是非原则性的吗?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1990, (3): 37-39.  
    摘要960)      PDF(pc) (469KB)(1564)    收藏
    近年来,在有关第二国际与伯恩施坦主义的研究中,有这样一种看法:第二国际内部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的分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法、手段的策略分歧,二者都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因而不是根本原则分歧,更不是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之争。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笔者以为,第二国际内部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的分歧,不是非原则性策略之争,而是根本原则性的争论,也就是说,不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而是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浅议“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李景治, 廖鹤
    《教学与研究》    1989, (4): 35-38.  
    摘要970)      PDF(pc) (668KB)(1716)    收藏
    “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以下简称“前夜”),是列宁提出的著名论断。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曾经是我们分析国际形势、确定国际战略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我们进行理论宣传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人们在对资本主义再认识的研讨中,认为对列宁的这一论断有重新加以研究和评析的必要。就高校理论教学而言,如何认识“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也是一个需要加以研讨的问题。现谈一点浅见,以就教于同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俄国十月革命争取和改造旧军队的经验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1985, (5): 40-45.  
    摘要984)      PDF(pc) (1986KB)(1600)    收藏
    争取、改造旧军队,使广大士兵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方面,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十月革命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但我国现行的国际共运史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著作,对此有所疏漏,没有很好阐述。本文仅就这个问题略陈管见。在十月革命的伟大进程中,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及其影响下的革命士兵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材中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李景治
    《教学与研究》    1984, (5): 48-53.  
    摘要938)      PDF(pc) (447KB)(1596)    收藏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以下简称共运史)作为一门科学,要求对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实事求是的评价。笔者感到,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共运史教材在这方面明显存在一些纰漏和舛误,现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就教于同行和读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