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APEC框架下中国海外利益维护
    肖莉梅,李宝俊
    《教学与研究》   
    2. “和谐世界观”与“霸权稳定论”——一项比较分析
    李宝俊, 李志永
    《教学与研究》    2008, (6): 79-85.  
    摘要1174)      PDF (2195KB)(2249)    收藏
    暴力与战争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为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人类提出了许多国际秩序构想,其中"霸权稳定论"在当今世界影响最为深远。"和谐世界观"在有关国际秩序的基本价值与基本观点两方面做出了完全不同于"霸权稳定论"的判断,因而具有现实性、科学性与进步性,并以此为遏制战争、维护和平和构建世界新秩序指出了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美国外交:从现实主义到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路径——兼论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
    李宝俊, 王彬若
    《教学与研究》    2006, (12): 46-52.  
    摘要1145)      PDF (1446KB)(1897)    收藏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纵观近年来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给小布什政府的外交实践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由美国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出发,阐述了美国外交从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向进攻性现实主义外交演变的过程,并对进攻性现实主义逻辑的危险性做出了分析,同时指出了美国这一外交路径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4. 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
    李宝俊, 徐正源
    《教学与研究》    2006, (1): 49-56.  
    摘要1368)      PDF (1216KB)(2261)    收藏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鉴于中国国家实力的迅速崛起,作为对中国威胁论的回击,中国适时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具体表现为提出新安全观、文明多样性等一系列新外交理念和开展对大国、发展中国家以及多边国际机制的外交实践。中国的身份建构获得了国际社会中很多国家、尤其是周边一些国家的赞同和认可。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与一些国家在大国权力、大国责任,以及负责任大国的评价标准上尚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还面临着诸多的外在两难和内在紧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4)
    5. 新型党际关系的特点及其意义
    李宝俊, 彭新良
    《教学与研究》    2004, (7): 37-42.  
    摘要1240)      PDF (2659KB)(1647)    收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冷静地认识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党与党之间要建立新型的关系”,由此开创了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新型党际关系顺应了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吸取了历史经验和教训,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强调与一切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开放式交流关系。它使党际交往范围和交往领域空前扩大,为政党对外交往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外交空间和工作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9)
    6. 世界在多样性中共同发展
    李宝俊
    《教学与研究》    2002, (12): 32-37.  
    摘要1126)      PDF (1021KB)(1600)    收藏
    自然世界具有内在统一性,它有共同的起源。但真实的世界不仅是统一的,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多样性的内在属性已经使、也必将继续使我们的世界在不断的融合、合作中走向发展。在当前全球化进程日益发展之际,尊重和保护世界的多样性,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承认和尊重世界多样性的现实,是每个国家应具备的基本态度,“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我们面对这个多样性世界的基本理念,促进世界在多样性中共同繁荣,这代表了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7. 历史的抉择:中国50年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李宝俊
    《教学与研究》    1999, (6): 5-11,80.  
    摘要1099)      PDF (774KB)(2573)    收藏
    本文认为,新中国50年外交政策先后进行过四次战略性抉择、调整:50年代开基立业的“一边倒”的战略抉择,既是新中国领导人外交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又是国际客观形势使然;50年代末60年代初寻求独立的“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既是由于中国受两面夹击的局面所困而致,也有“左”倾思潮影响的痕迹;70年代顺时达变的“一条线”的战略调整,是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和中美关系改善的结果;80年代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以及冷战后普遍开展的与世界大国或地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已全面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8. 如何讲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七章
    李宝俊
    《教学与研究》    1999, (10): 43-46.  
    摘要1033)      PDF (330KB)(1513)    收藏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七章“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概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包括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外交思想、外交原则、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就外交关系而言,它又包括了官方和民间、多边和双边关系。这一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认真讲授这一章,将有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使之能够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分析国际问题,观察国际事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
    李宝俊
    《教学与研究》    1998, (11): 18-23.  
    摘要1848)      PDF (683KB)(2046)    收藏
    本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政策作了重要的战略调整,不断走向成熟,并表现出许多新特点。主要有:和平的独立自主的无敌国外交和多元化外交,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经济利益成为我国国家利益的核心内容,外交重点在经济领域;与此同时,外交风格也更加灵活务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