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2. 劳动治理型企业稀少性的原因:一个假说*
    张衔, 陈长宽
    《教学与研究》   
    3. 企业社会责任:基于
    马克思经济学的思考
    张衔, 谭克诚
    《教学与研究》    2014, 48 (1): 35-41.  
    摘要2339)      PDF(pc) (1416KB)(1661)    收藏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中科学地预见到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表现。依靠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的普遍缺失。企业社会责任从本质上应该属于规制问题,而不是企业管理或伦理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应当是一种超越企业自愿的强制性义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模块化的发生机制与外来劳动者—社会关系的两种形态
    孙晓冬1, 宋磊2, 张衔3
    《教学与研究》    2013, 47 (3): 49-55.  
    摘要2941)      PDF(pc) (1415KB)(1738)    收藏
    外来劳动者—社会关系正在成为我国当下生产方式的组成部分之一。广东和浙江两地的外来劳动者—社会关系的差异和作为生产力的表现形态的模块化的两种发生机制有关:外生的模块化和内生的模块化分别推动了“脱嵌型”和“嵌入型”外来劳动者—社会关系的出现。但是,模块化的发生机制不是决定外来劳动者—社会关系的唯一变量,后者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制度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思考
    张衔
    《教学与研究》    2011, (7): 54-59.  
    摘要1417)      PDF(pc) (1389KB)(1855)    收藏
    无论从单个商品来看,还是从商品价值总量来看,商品价值量都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反向变动,即"成反比"。考察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同时提高发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仍然"成反比",而与劳动复杂程度"成正比"。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只能用社会分工的发展来解释,这正是被众多文献所忽视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3)
    6. 另一种经济学:理解资本主义的现代视角——评《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
    张衔, 庄志晖
    《教学与研究》    2010, (9): 55-60.  
    摘要1151)      PDF(pc) (1346KB)(1683)    收藏
    资本主义被新古典经济学简化为水平的市场竞争关系。《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的作者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核心假设的批评,增加了垂直的企业内统制维度和时间的变革维度,由此构建了替代主流经济学的三维经济学,经济分析回归政治经济学传统。它既有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深刻批评,又保持了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对话能力;既有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坚持,又有重要的修正和发展,为理解资本主义提供了现代视角。但其对劳动价值论的回避,也许会给这一理解带来某种程度的损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政治经济学运用数学的思考
    张衔
    《教学与研究》    2009, (9): 33-38.  
    摘要1187)      PDF(pc) (1051KB)(1697)    收藏
    政治经济学能否运用数学并形式化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对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的考察本文发现,政治经济学运用数学和形式化是政治经济学自身发展的一种趋势;政治经济学运用数学应当符合政治经济学的要求,符合数学规范和形式化要求,应当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学逻辑与数学逻辑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8.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绝对地租——“垄断价格绝对地租说”质疑
    张衔
    《教学与研究》    2007, (2): 12-18.  
    摘要1255)      PDF(pc) (1458KB)(1979)    收藏
    本文较为深入地发掘了马克思关于绝对地租将随着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达到或超过社会平均资本构成而消失的思想。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和含有“适应性预期”的农产品产量-价格动态模型,本文证明了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达到或超过社会平均资本构成以后,租地农场主将不可能租种土地。绝对地租消失,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随之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
    9. 马克思对“斯密教条”的批评及其现实意义
    张衔
    《教学与研究》    2004, (2): 12-19.  
    摘要1970)      PDF(pc) (2381KB)(2016)    收藏
    "斯密教条"颠倒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对于这种颠倒,马克思曾给予了深刻的批评.边际革命以后,"斯密教条"被精致化为要素分配论,并成为流行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的功能性收入分配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决定于各生产要素在联合生产中基于生产的技术条件而对产出的实际贡献,因而,收入分配是一个与制度结构或制度安排无关的价格决定过程.第二,各要素在分配过程中取得的收入总和恒等于各要素在生产中对总产出的实际贡献的总和.因此,经济中不存在未分净的剩余.本文指出,该理论的基本内容不能成立,以美国制造业197-2001年为样本的实证检验同样证明该理论不能成立.因此,要素分配论并不是如近期一些文献所认为的那样,是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律.马克思对"斯密教条"的批评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