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2. “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经济学新发展观的伟大实践
    姜少敏
    《教学与研究》   
    4. 中国经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吗?
    ——兼论“中等收入陷阱”
    姜少敏
    《教学与研究》    2013, 47 (6): 69-79.  
    摘要2137)      PDF (2078KB)(1984)    收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并已经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如何使增长可持续,或者说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成为重要的议题。拉美作为较早开始工业化的地区,在一段时期内,经济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爆发拉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以来,经济增长减速,大部分国家没能进入高收入行列。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工业化进程的东亚地区,不仅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也成功进入到高收入行列。比较东亚和拉美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的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发展援助与中国经济发展
    姜少敏
    《教学与研究》    2009, (5): 12-19.  
    摘要1157)      PDF (2058KB)(1826)    收藏
    官方发展援助弥补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的不足。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开始接受双边和多边发展援助。这些援助在缓解资金短缺、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而对华援助给援助国带来的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将发展援助政治化,减少或终止对华援助并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大的不利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也不会因此停止。中国希望得到发达国家的援助,但绝不依赖这些援助;援助可以促进发展,但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内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6.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原因及其实施效果分析
    姜少敏
    《教学与研究》    2007, (12): 21-27.  
    摘要1178)      PDF (1594KB)(1744)    收藏
    农业支持和补贴是全球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大都对农业提供相当的支持,相比之下中国对农业的支持还很不够。本文论述了中国支持农业的特殊原因,比较中国和部分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水平的差异,表明中国的农业支持水平还是相当低的。2002年开始实施种粮直接补贴,但由于补贴数额有限、制度体制束缚等原因,直接补贴的效果十分有限。因此中国必须加大农业支持力度,调整农业补贴结构,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7.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不足及对策
    姜少敏
    《教学与研究》    2006, (6): 31-37.  
    摘要2504)      PDF (991KB)(2283)    收藏
    本文在界定了农业补贴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建议:在充分利用WTO允许的补贴额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绿箱支持力度,调整绿箱支持政策结构,并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1)
    8. 发展经济学发展观的演变
    姜少敏
    《教学与研究》    2005, (12): 81-87.  
    摘要1120)      PDF (1441KB)(1648)    收藏
    发展观的演变既是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实践发展的过程。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理论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本文认为,没有一个适合于所有国家的发展模式,每个国家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禀赋探索适合于本国的发展理论和模式,也许没有共识就是最好的共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9.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抗衡中的发展中国家
    姜少敏
    《教学与研究》    2003, (3): 36-41.  
    摘要959)      PDF (570KB)(1597)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浪潮日益强大。但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种趋势与之相抗衡,即反对全球化的全球化,这是南北关系长期失衡、南南合作与冲突、北方之间的矛盾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化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但也可能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加边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
    10. 新经济能改变经济周期吗?
    姜少敏
    《教学与研究》    2002, (1): 53-57.  
    摘要1021)      PDF (624KB)(1660)    收藏
    美国自1991年4月起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迄今已超过120个月,成为美国有经济周期记录以来最长的扩张期,特别是1996-1999年美国经济呈现异常的繁荣和辉煌,增长率连续保持4.5%左右,1995年至1999年期间美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率也达到2.8%,是1973-1995年增长率(1.4%)的两倍,美国整体经济出现了三高两低(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高、财政盈余高、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的良好运行态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1. 新形势下我国引进外资政策的调整
    姜少敏
    《教学与研究》    2001, (4): 12-16.  
    摘要1322)      PDF (567KB)(1579)    收藏
    我国以优惠为主的内外有别的外资政策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使命,应该对外资政策进行适时调整:1.逐步取消内外有别的优惠税率,扩大外商的市场准入范围;2.对吸收外资的方式进行创新;3.进行制度创新,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4.使外资政策向新的经济增长点倾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12. 中国缓解贫困政策的转变
    姜少敏
    《教学与研究》    1999, (10): 59-63.  
    摘要1022)      PDF (650KB)(1474)    收藏
    本文认为:1980 年以前,我国主要是采取直接救济的办法缓解贫困,这种“输血”式扶贫没能增加贫困人口改变其境况的能力和机会;1986 年以后,我国又试图通过发展工业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但由于中西部地区的特殊性,这种“造血”式扶贫并不直接适用于这些地区;1995 年以来,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始试行将脱贫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新的扶贫方式不仅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实现了脱贫,而且在劳务输出过程中,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从我国国情出发,利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姜少敏
    《教学与研究》    1992, (6): 57-60.  
    摘要979)      PDF (1333KB)(1532)    收藏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已为人类进步的历史所证实。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日益依赖科技的变革和应用,可以说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使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小产率很低,生产发展缓慢。直到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初期完成了工业革命,大机器工业彻底胜利,开始用机器生产机器,才出现了真正的技术繁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