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检索结果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数字外交的中国特色与实践
    韩笑, 吴志成
    教学与研究    2024, 58 (6): 95-105.  
    摘要67)      PDF (9286KB)(43)    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在外交领域的应用不断加深,数字外交作为一种新型外交实践得以迅速发展,并呈现出自身的鲜明特征。虽然国家依然是数字外交的主要行为体,但其他行为体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外交涉及的议题广泛多元,各国的目标存在较大差异。面对百年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数字外交的发展也面临着互联网安全隐患上升、技术应用差异加剧、技术民族主义泛起、网络治理与数字秩序构建任务艰巨等诸多现实挑战。中国的数字外交发展迅速,特色明显,具体表现为高规格辅以高频率、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积极引领国际议题设置、风格方式日趋多元、为民服务的底色鲜明。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数字外交,必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积极塑造数字外交前沿议程,维护网络和数字空间安全,让人民充分享受数字外交红利,加强复合型外交人才的培养,构建公正和谐的国际数字空间新秩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指引与实践伟力
    吴志成, 徐菁忆
    教学与研究    2023, 57 (5): 5-12.  
    摘要282)      PDF (5205KB)(203)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创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新境界,也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科学指南。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外交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跨越,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二十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描绘了宏伟蓝图,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必将不断创造新的历史荣光,为推动构建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发展进路与思考——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计量分析
    刘培东, 吴志成
    教学与研究    2022, 56 (1): 70-81.  
    摘要550)      PDF (3682KB)(133)    收藏
    借助文献计量工具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进路可分为初始起步、快速发展和深化拓展三个阶段,以思想理念溯源、逻辑框架分析、价值意义阐释、实践路径探索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国际传播和话语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整合、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变革互动以及实践挑战和现实路径为前沿动向,并逐渐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涵盖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参与的学术综合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凸显的大变局时代,应进一步厘清基本概念、拓展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加强研究力量整合和支持、加强对不同国家的认知和态度研究,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拓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法国的全球治理理念与战略阐析
    吴志成1,温豪2
    《教学与研究》   
    5. 意大利的全球治理理念与战略
    韩笑,吴志成
    《教学与研究》   
    6. 澳大利亚的国际关系研究评析
    吴志成,韩笑
    《教学与研究》   
    7. 领土争端研究评析*
    吴志成,迟永
    《教学与研究》    2015, 49 (10): 74-82.  
    摘要2068)      PDF (5948KB)(2522)    收藏

    领土争端始终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领土争端的新发展促发了学术界对领土争端研究的深化,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开拓出新的分析视角和研究空间,形成了这一研究领域自身的特点,比如以构建中层理论为目标,更加关注具体经验对象,大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但是,领土争端的理论发展也面临一些局限与不足,比如核心概念内涵不一致、基础理论缺失、研究新意不足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领土争端研究基础理论的构建与完善,学术界需要在加强对既有研究成果整合的基础上,加快促进领土争端核心理论的生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评析 
    杨 娜, 庞 强, 吴志成
    《教学与研究》    2013, 47 (9): 90-98.  
    摘要2122)      PDF (1755KB)(1586)    收藏
    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逐渐摆脱苏联理论框架的影响,从政治学  学科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多为描述性成果,采用实证  研究方法,重点关注国际关系社会学、外交政策、地缘政治学等研究领域,但其发展也受到政治  权力干预学术、理论基础缺乏、学科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不高、学术标准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助推高校教学与研究融汇互动的典范
    ——一位作者和读者眼中的《教学与研究》
    吴志成
    《教学与研究》    2013, 47 (6): 109-112.  
    摘要1619)      收藏
    人至花甲而耳顺,刊过六旬不平凡。在中国汗牛充栋的各类刊物中,刊龄达到60载且始终秉持学术理想、服务教学与研究、永葆自身特色的精品学术期刊屈指可数。创刊60年的《教学与研究》杂志伴随新中国成长的步伐,历经坎坷与曲折,披沙拣金,含英咀华,以其突出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享有盛誉,不仅成为推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融汇互动的典范,更是一个特色鲜明的知名学术杂志品牌,成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创新专业知识、弘扬人文精神、开阔理论视野、启迪思想智慧的重要助力。可以说,《教学与研究》堪称中国期刊领域促进高校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的平台,联结学术前沿与现实热点的桥梁,也是中西优秀学术成果展示与交流的窗口。
    一、服务高校教学与研究的平台教学与研究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教不研,教学就会缺乏理论性与科学性;研而无教,研究就会缺乏针对性与实用价值。研究可以为教学提供新思想新观点,夯实教学工作的理论基础,真正为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服务;教学则是研究的实践阵地,教学中发现的不足和问题可以成为推动研究深入开展的动力。只有关注教学的研究,尤其是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教学与研究》杂志坚持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的办刊宗旨,重视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推动学术研究成果向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转化,为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了学习与沟通的平台。它不仅涵盖了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也涵盖了其所直接支撑的四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还包括两门选修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硕士研究生的两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博士研究生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不仅如此,它还包括了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的相关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等,以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学术领域全面、综合,对高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具有极大的针对性。它设立了“教学难点解析”、“教学·教材·教改”、“教学与研究论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与教学相关的栏目,涉及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交流教学体会等方面内容,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力求给予深入的探讨与解答。《教学与研究》刊发的许多文章,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政治经济学部分的几点教学体会”、“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研究中史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在‘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日本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关于中印人才培养与国际竞争力的认知与分析”等在评介国内外教材编写与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将中外教学过程进行对比,借鉴国外教改经验,并根据中外教学水平与教学环境的不同,甄别借鉴,真正做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教学与研究》还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助力教学质量的提高。它发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历史影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探索”、“改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等论文,以一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模版,引发对其他学科教学模式改进甚至创新的思考,并对相关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启示作用。优秀教材是教学与研究成果结合的具体体现,是高水平教学的必要保证。只有同时具备丰富教学经验与较强科研能力才能撰写出高水平的教材。《教学与研究》充分发挥其“马克思主义研究阵地”和“教学科研平台”的优势,促进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相关课程教学的紧密联系,如“60年来我国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拓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等,探讨了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我国相关教材体系也随之得以完善和拓展。
    二、联结学术前沿与现实热点的桥梁理论来源于实践,前沿理论是对现实热点的思考和反映。现实热点则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动力。纯粹的理论探讨可能导致学术研究过于抽象、导致理论与现实脱节。只关注现实问题和政策分析又可能使认识过于浅显,无法深入洞察和抽象实践背后的规律。《教学与研究》不仅积极追踪理论前沿,力求所载文章能够反映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一直注重兼顾前沿理论与现实热点,通过开设“政治经济学前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与世界”、“西方思潮评介”、“研究述评”、“动态·信息”等栏目,刊发一系列用最新理论解释现实问题以及探讨现实如何推动理论完善的文章,在学术前沿与现实热点之间架设起一座结合的桥梁。它紧跟国内外经济与政治形势,紧贴现实重大需求,涉猎区域一体化、低碳经济与气候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农”问题、国企改革以及收入分配等研究领域与现实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当前学术前沿研究的潮流。比如,全球气候变暖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发展绿色环保的低碳经济成为抑制全球气候变化、开展环境治理的可行途径。《教学与研究》专门刊发了许多相关文章,如“低碳经济:国际能源战略新路线”、“国际气候政治的中国困境”、“环境安全化路径分析与治理体系构建”、“气候变化、国际体系转型与中美关系”、“非政府环保组织与联合国气候谈判”等,将气候治理与低碳经济相结合,选文视角多样、开放,既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也体现了我国学术界对现实热点和社会需求的密切关注。
    《教学与研究》还以敏锐的选题策划,抓住时政热点问题,组织学术研讨。近年来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专题紧扣时事,以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为契机,组织学者解析重大事件的历史背景,审视现实,展望未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从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发展道路等视角帮助读者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与政治责任。“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栏从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等角度阐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都直接反映了《教学与研究》及时捕捉现实热点并将其与学术前沿有机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三、展示中西方优秀研究成果的窗口《教学与研究》兼顾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研究,同时尝试将西方的理论或研究成果中国化,成为中国与西方研究成果交流结合的窗口。《教学与研究》既有专注中国国内问题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和专注西方研究的“当代资本主义研究”、“西方思潮评介”栏目,也有关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当代中国与世界”、“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等板块。中国与西方研究相结合,既包括西方研究成果在中国是否适用、西方研究方法能否引用到中国相关学科研究中,也涉及如何共同解决中西普遍存在的问题等。
    作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园地,如何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是《教学与研究》坚持努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板块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体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十个理论问题”、“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比较”、“苏联化、西马化与中国化”、“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研究探析”、“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60年”等文章,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研究。具体就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这一源于西方的重要理论跟中国不断变化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教学与研究》尝试将一些西方理论中的观点、话语与中国的相关理论或实践相结合或进行比较。例如,“集体行动的可能与实现:公民有序参与的视角”、“市民社会理论:透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新视角”将西方“市民社会”、“集体行动”等理论或观点用于分析中国社会矛盾或社会转型,为我国国内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诠释视角。“社会质量理论:检视中国福利改革的新视角”引入西方学术研究中常用的“社会质量”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福利改革的状况,但中西“社会质量”理论的语境不同,如何找到中西方关于同一事物或现象论述的相似点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城市社区治理的网络参与机制研究”、“中国特殊制度禀赋约束下规制困境与规制治理结构的重构”、“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历史进程:基于国际多边条约的考察与分析”等文章探讨的“治理”、“规制”问题都是西方制度主义理论的常用词汇,这些问题就是将中国国内问题、中国参与国际事务与西方通用的理论结合起来深入研究。
    四、举荐学术新人与理论新思的园地
    回首过去的60年,《教学与研究》刊载了许多名家大师的学术精品,也推出了大量学术新秀的代表作,助力萌发过不少不朽的理论思想,甚至改变过一些学者的研究路径与学术生涯,成为中国学术界举荐学术新人与酝酿理论新思的一方园地。可以说,难计其数的高水平论文和一个个闪耀着光芒的作者名字,虽然已经保留在《教学与研究》的档案资料中,但是杂志的学术生机常发、创造活力恒新。
    我是《教学与研究》的忠实读者,也是受益作者。我与《教学与研究》的直接交往可以追溯到九年前,我在《教学与研究》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西方治理理论述评”(2004年第6期),这也是我给杂志的首次投稿。这篇论文对全面系统地梳理、概括和评析现代西方的治理理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是我的用心之作。自此之后我又有幸发表了“欧洲化:研究背景、界定及其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的学术论文,这是向国内学界引介欧洲化研究状况的最早论文之一。这两篇论文是我对西方前沿理论问题学习与思考的结果。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关系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到,当前学术界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探讨基本上只关注美英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而作为国际关系理论源流并在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演进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欧洲大陆国家国际关系理论则被大大地忽视了。实际上,欧洲大陆国家不乏独树一帜且影响深远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年鉴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等。欧洲大陆推崇哲学、历史学和法学等多学科交叉,不同于美国科学行为主义的规范研究方法,亦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欧洲研究的学者,我有责任将欧洲大陆的国际关系理论更多地介绍到国内学术界。非常感谢《教学与研究》刘蔚然编辑对我的这一研究计划给予支持和鼓励,在研究资料严重缺乏和相关国家语言不通的困难面前,正是这种信任让我和我的研究团队仍然满怀信心地继续坚持在这一领域耕耘。由此,自2008年至今,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在《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先后发表了法国、意大利、德国、北欧、西南欧国家国际关系研究评析的系列文章,中东欧国际关系研究的论文也已经完成初稿,正在完善之中。这种系统的分区域、按国家评介欧洲大陆国际关系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美英主流之外的国际关系研究状况,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百花齐放”,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派同样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虽然《教学与研究》不是国际问题类专业期刊,但是它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国际问题研究,对我本人的学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为推进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尤其是在引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值此《教学与研究》60华诞的喜庆时刻,我从刊物发展的历程和与刊物的交往交情中,领悟出一个深刻的启示:历尽历史洗礼的思想理论财富的继承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高品质且具有责任担当的期刊载体。经过几代编辑人员的不懈努力,《教学与研究》文脉相继、薪火相传,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守高水平的学术标准,追求高端的学术品位,倡导学术民主,包容学术争鸣,凝聚学术名家,关注时代热点,拓展理论深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展示了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信息,在繁荣学术、创新知识、资政育人等方面做了重要的贡献,以不凡的业绩赢得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的信赖,得到思想界、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而且刊物自身也办出了特色,办出了风格,为中国学术界搭设了一个高起点的学术平台。当然,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交锋和融合,期刊电子化和学术传播网络化的挑战严峻,选编和刊发更多学术精品力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老作者读者的期待更加热切,这些都对《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与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我敬重《教学与研究》的辉煌成就与高尚刊品,珍惜和《教学与研究》编辑的合作与友谊,感谢《教学与研究》的支持与信任,祝愿《教学与研究》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西南欧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评析
    吴志成, 朱旭
    《教学与研究》    2012, 47 (11): 65-72.  
    摘要2224)      PDF (1737KB)(1629)    收藏
    西南欧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起步较晚,长期处于相对孤立和封闭的边缘状态,成为当代世界国际关系研究“被遗忘的角落”。尽管国际关系学科在西南欧国家已经得到学术上的认可,并获得了稳固地位,但尚未形成自己独创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流派。随着西南欧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其国际关系研究的成就和影响必将吸引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1. 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评析
    吴志成, 杨娜
    《教学与研究》    2011, (10): 82-88.  
    摘要1152)      PDF (342KB)(2431)    收藏
    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整体上仍然处于当代世界国际关系研究的边缘地位,但在和平、安全、区域认同、福利国家模式等研究领域,已经发展出具有本区域鲜明特色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并为国际关系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做出了贡献。当然,北欧地区国际关系研究也存在自身的不足,理论基础薄弱与学术规模偏小的现实造成了其学科发展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12. 20世纪德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评析
    吴志成, 赵晶晶
    《教学与研究》    2010, (8): 56-64.  
    摘要1210)      PDF (2786KB)(1665)    收藏
    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现代国际关系研究在德国起步较晚,也始终未成独立学派,但20世纪具有德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研究经验对西方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考察德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历史脉络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德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流派,并对其特点进行了详尽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3. 意大利的国际关系研究述评
    吴志成, 秦嫣, 杨娜
    《教学与研究》    2009, (11): 69-79.  
    摘要1258)      PDF (2445KB)(1690)    收藏
    在由美英主导话语权的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意大利的国际关系研究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代表性佳作,学科发展水平与其现实国力很不相称,总体上处于次要、从属甚至边缘的地位。本文在考察意大利国际关系研究传统与学科建立的基础上,阐析了意大利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倾向、主要议题、显著特点以及影响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4. 法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述评
    吴志成, 杨娜
    《教学与研究》    2008, (10): 85-91.  
    摘要1164)      PDF (1456KB)(1677)    收藏
    在美英学派主导的国际关系学术界,法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法国的国际关系学与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形成了年鉴学派、国际关系社会学和后现代主义理论三个主要的理论流派,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美国主流学派的单一研究模式,使国际关系理论更加多样化。但长期的自我封闭与孤立对法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近年来许多法国学者开始与世界各国尤其是美英国际关系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参与论争,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5. 欧洲化:研究背景、界定及其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
    吴志成, 王霞
    《教学与研究》    2007, (6): 48-55.  
    摘要1162)      PDF (1473KB)(1737)    收藏
    欧洲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已发展成为欧洲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议题。欧洲化研究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与学术研究背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一体化研究陷入困境以及欧洲一体化研究思路的转变构成了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本文阐述了欧洲化研究的状况及其发展阶段,在详尽评述欧洲化不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欧洲化的基本含义,探讨了欧洲化与欧洲一体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9)
    16. 西方治理理论述评
    吴志成
    《教学与研究》    2004, (6): 60-65.  
    摘要1142)      PDF (937KB)(2039)    收藏
    全球化引起人类社会政治过程的重心正从统治走向治理,治理理论很快被运用于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现象,成为理解当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方法工具与分析框架.本文对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治理的基本界定及其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介绍与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48)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